精實管理-建構連續流預習重點(續)

精實管理-建構連續流預習重點(續)

tags: 精實管理 精實企業系統 建構連續流 課程內容節錄 預習重點

精實管理-建構連續流預習重點(續)

李碩軒
First Edition
WED, Mar 22, 2017 00:55 AM
Second Edition 版權問題圖片重新繪製中!
MON, Mar 16, 2020 23:16 PM

前言

後半段著重了解單元工程佈置、設備、物料管理等原則的了解與範例案例的實際應用。補上這幾點,就能完成連續流的建構。由於原則部分多為條列式,本篇內容會稍為枯燥,但可以聚焦在精實思維,了解其原理,針對那些思維作理解與推行的前後差異即可。

版權相關說明

另外,本章節所有圖片均取自楊大和老師課程投影片均出自熊的手札©作者李碩軒,親手以Visio軟體繪製而成(註:2nd Edition修正),僅供教育、學習之用。若有需要索取作為研究、學習之用,歡迎聯繫作者(ching93011@gmail.com),切勿作為商業用途。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發行的建構連續流一書。

2020/03/16 係因先前指導教授反映,於本日(3/16)進行圖片重新繪製本篇文章所有圖片,避免版權疑慮
上述所有圖片包含:

  • 增加新設備之方案1
  • 增加新設備之方案2
  • 自働化的程度分類
  • 自動化程度2示意圖
    以下未完成
  • 1人多機的作業示意圖
  • U型佈置為何有不連續的製程存在示意圖
  • 可流動料架的示意圖
  • 不符合單元工程設計原則示意圖
  • 不符合單元工程設計原則示意圖(附說明)
  • 作業員人數與指導原則說明表
  • 安排作業者負荷的 2 種選項示意圖
  • 分工
  • 循環
  • 逆方向循環
  • 棘輪(Ratchet)
  • 需求變化和少人化的關係示意圖

內文

自働化與自動化

Q:當需要增加新設備時,比較下列 2 種方案的優缺點

方案1

方案2

E:本問題假設在同樣價格,可以買到功能單一、價格相對便宜的機台和功能較多、單價相對高昂的機台。

A:上圖的優點為機器較便宜,有更多的寬裕時間(節拍時間與機器的週期時間差距)來應付需求的變動。但機器能做的事情比較少。

下圖的優點為機器能做的事情比較多,但成本高,寬裕時間也較短。

在花費的金額相同的情況下,選擇機器多、功能較單一的機台,可以預留更多產能面對需求的種類與數量變化。

(本問題背後的假設)一般單功能設備與大型多功能設備比較起來,比較可靠與便宜,且採購的前置時間也比較短。

Q:依下圖自働化的程度分類,為何有大分水嶺的區隔呢?

自働化的程度分類

A:因為從水準3到水準4所需要投入的機器設備成本會大幅增加。

Q:請用下說明自動化程度 2 並不足夠:

自動化程度 2示意圖

E:筆者認為此題在課程影片說明有點快速,詳細可參考馬克 魯斯(Micke Rother) & 李克 哈里斯(Rick Harris)的建構連續流一書中譯本的40頁,有詳細解說。

根據此圖,若工件較為龐大、沉重,作業員需要雙手進行上、下料,則此自働化程度將不足。

  • Step1,作業者用雙手將新工作物放在設備邊上。(新工作物 搬動1)
  • Step2,作業者用雙手將完成的工作物從設備取下。
  • Step3,作業者用雙手將完成的工作物放在一邊。(完成工作物 搬動1)
  • Step4,作業者用雙手取新的工作物。(新工作物 搬動2)
  • Step5,作業者用雙手將新工作物裝上設備。
  • 啟動設備,讓設備自動運轉。
  • Step6,作業者用雙手取完成的工作物。(完成工作物 搬動2)
    完成一次的作業
  • Step7,作業者用雙手帶著完成的工作物到下一設備,重複上述的程序。
    浪費在於作業者必須搬動二次完成的工作物與待加工的新工作物。

A:若存在需要雙手上、下料的話,就會造成二次搬運完成的工作物與待加工的新工作物件。

Q:請用下圖說明 1 人多機的作業:

1 人多機的作業
E:1、2、3為不同機台,作業者根據虛線移動,穿梭於不同機台間,進行作業。

A:採用1人多機的作業方式減少人員的等待時間,將的1台機器的物料上機後,依序接著上第2及第3台機器的物料,若時間調配適當,最後再回到第1台機器時,剛好加工完畢可以在上新的物料。

Q:當我們說「水準 3 以上的自働化可能是過度了」,你認為的可能理由為何?

A:
投資成本與技術複雜度會大幅提升。
需要精密的技術。
自動化輸送零件可能需要機械手臂或自動運送線。
可靠度會降低。
低利用率、高折舊率的設備。
需求增加至大於產能時,不得不再買一台昂貴的自動化設備。

單元工程佈置

Q:了解佈置單元工程時的 14 指導原則,也請思考這些原則存在的理由。

A:

  1. 將設備與工程靠攏,減少步行的距離。
  2. 清理作業者可有效移動的路徑上的障礙。
  3. 確保單元工程內側的距離再150CM以下,以保持在作業者間調整要素作業的彈性。使作業者可以輕易橫越U型的兩側。
  4. 清除可堆放工程內庫存的空間與地面。
  5. 保持一致的作業高度與取用高度。
  6. 讓起始作業與最終作業盡量接近。
  7. 避免提高、放下,往前、往後的移動工作物。
  8. 盡可能利用重力以幫助作業者將工件定位或移動。
  9. 由天花板上方供給公共設施,以便容易調整設備佈置。
  10. 將手工具盡量接近使用的位置,並調整至可立即使用的特定方向,以便讓作業者可以立即作業。
  11. 使用專用手工具,而非需要調整的工具,但也要設法將兩支或多支手工具整合成一支。
  12. 確保安全與符合人體工學。
  13. 要將人工以作業者為主的工作盡可能集中在一起,以便可彈性的分配要素作業與作業者增加附加價值作業。
  14. 將水準5的自動化與連續作業從以作業者或以作業者為主的作業流程中分開。

這些原則主要是依據人體工學、設施規劃來設計,可以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勞力浪費和走動距離的浪費,工具的規劃也可以方便作業者立即作業。

Q:解釋下圖 U 型佈置為何有不連續的製程存在:

E:圖片右方自動化作業區,在本例中為烤爐,將工件放上後,人員無需隨工件移動,僅需在最後取下物料。

A: 烤爐是連續流動的生產方式,無法如人員作業加工單件流動於單元工程內。為將其納入U型內,單元工程間有缺口,方便物料流動回單元工程內,讓自動化工程編入單元工程。

Q:了解設備設計與規劃的 7 點指導原則,也請思考這些原則存在的理由。

A:

使用小型單功能設備而非大型多功能的設備。
當作業者必須使用雙手取放工件時,要能做到自動彈出完成品的自働化。
盡量做到裝上即可離開(one-touch)的自動化。
避免批量生產。設備應可在一個節拍時間內完成一個製品。
使用檢知器去偵測異常狀況,甚至在必要時可以自働停下設備。
內建容易保全的特性。設備要設計成易於維護與修理。
在基準節拍工程,應致力於讓二個製品間的換模時間降低到一個節拍時間以內。

主要是透過小型單功能的設備或適當的自動化,來讓作業者可以更彈性的運用

Q:了解物料管理的9點指導原則,也請思考這些原則存在的理由。

A:

將零件儘可能的放在接近使用的地方,但不可干涉作業者的走動。
零件需放成可讓作業者可同時使用雙手的方向。(理由:方便作業員上下料)
讓所有種類的零件隨時都在作業者的手邊,以縮短換線的時間。
不要讓作業者去取得或補充他自己所需的零件。
不可以有2小時以上的庫存。當物流人員不能依計畫配送時,單元工程立刻停止,使管理者去跟催異常的物料流動。
不可將多餘的零件放在製程中或其附近。這樣會使得單元工程的作業難以一目了然,並鼓勵作業者去拿自己所需要的零件。
使用看板來管制零件的補充。No kanban、No parts。
零件相的大小要依作業者的方便或製品包裝數量的倍數,而非依照物流人員或供給測的方便來設計。
不可中斷作業者的作業去補充零件。零件應使用小的容器由單元工程的外側補充,利用重力滑到作業者的使用位置。
主要是讓作業者進行加工時,能夠快速方便且正確的領取需要的零件。

Q:請畫出能夠回送的可流動料架的示意圖

A:

可流動料架的示意圖

Q:指出下圖中不符合單元工程設計原則的地方:

A:

  • 從起點到終點的步行距離太長、
  • 單元工程的內側太長、
  • 作業的起點與終點的距離太遠,必須步行一段很長的距離,才能開始下一週期的工作、
  • 設備之間有很大空間堆積著工程間庫存
  • 出口滑槽妨礙作業者步行動線。

問題發生位置可參考下圖解說

少人化與作業分配

Q:有關需要多少作業員,才能依節拍時間製造,作業者的目標負荷是多少? 如果所需人 數有尾數,處理原則為何? 小於 0.3、0.3~0.5 之間、大於 0.5 的處理方式為何?

E:可參考課程講義Page.72頁說明。

A:

<0.3 不可另加一個作業者,進一步的減少浪費與附帶(非例行性)作業

0.3~0.5 仍不可另加一個作業者,先作業與改善二個星期,在仔細評估是否已減少了足夠的浪費與附帶(非例行性)作業

>0.5 必要的話可先加一個作業者,繼續的減少浪費與附帶(非例行性)作業,最終希望能減少那一名先行加上的作業者。

Q:下圖是安排作業者負荷的 2 種選項,你的選項為何? 理由何在?

A:第二個是精實抉擇,將等待的浪費集中在一個作業者,讓改善的機會就浮現到表面,減少1名作業者。

Q:如何將作業分配給作業者,有五種設計方案—分工(Slit the work)、循環(The circuit)、逆方向循環(Reverse Flow)、一個作業者一個工程、棘輪(Ratchet)作業,用示意圖說明其作業要領及使用時機。

A:
分工(Slit the work)

將作業分成3個部分,由3個作業者來作業,作業者的作業會形成節拍時間,週期時間越長越適合分工。

循環(The circuit)

由上圖得知,作業者獨力完成所有要素作業,第二位作業者彼此間隔幾個工程後開始作同樣的週期作業,作業者須熟練所有作業;起點與終點距離短,減少了步行的距離,用於週期時間越短越適合循環作業。

逆方向循環(Reverse Flow)

由上圖得知,作業者的動線與物料的動線相反,從設備3開始,作業者卸下完成品,將其放進完成品容器。接著作業者到達設備3與2之間的中間庫存位置,拿起等待中的工件,放到設備3,再啟動設備3,後續以此類推。

適用於設備未達到自動卸料且作業者需雙手拿製品時,反循環作業中作業者的移動方向,是一個好方法。

一個作業者一個工程

由上圖得知,每個作業員都固定在一個工程,每個作業者實施該工程的所有要素作業,然後再將工件傳給下一工程。用於當某些製程只有人工作業而沒有自動的設備時,此狀況下的工程數目與作業者人數一致,或每一作業者各在工程的同一側。

棘輪(Ratchet)

由上圖得知,每一作業者都負責兩個工程,在每一節拍時間中,作業者都在工程之間來回的移動,帶著工件一起移動,回上工程時則空手移動。適用於工程數比作業者人數多一時,常作這種安排,也適用在多數為1)上料與啟動作業、2)短的設備自動時間,及容易移動的小型設備工程而得以平均要素作業。

節拍時間&需求變化&少人化&改善

Q:將作業分配給作業者,若使用一個作業者一個工程設計方案時,為何容易退化成批量作業?

A:因為當作業組合的彈性有其限制時,於是很難平衡所有作業者的工作量並填滿作業者的負荷。

Q:案例的單元設計有 2 名作業員,規劃作業分配給作業者時,較佳的方案為何? 說明其理由。

A:較佳的方案為逆循環作業,比較容易維持連續的流動,也提供一個控制節拍的機制,同時可讓工作多樣化。

Q:為何需要訂定管理時間間隔(Pitch)? 請舉例說明。

A:管理間隔時間為可實際作業的時間,以便對單元工程發出生產指示與取走完成品。有節奏的領取,若無法正常取走物料,則在一定管理間隔時間內就可知道,也可發現單元工程的問題。

Q:當使用節拍時間管理時,線外班長經常需要進入單元工程以解決問題,說明其理由。

A:作業者的作業時間非常接近於節拍時間(約95%),所以沒有時間去解決問題並同時維持間隔時間。因此班長、線外人員需常進入單元工程解決問題、或取代作業者作業,讓作業者可以去修理不良的製品。

Q:改善(增加)交貨頻率有何優點呢?

A:減少在製品的堆積,達到小批量運送與生產。

Q:以下圖說明需求變化和少人化的關係

A:需求增加,節拍時間會從1變為2,此時可增加第三位作業員,分擔作業使C/T低於節拍時間。反之,需求減少,節拍時間由2變為1,則可將第三位作業於的工作,平均分擔到其他兩位作業員,達到少人化。

Q:何謂「線性化的勞動力(labor linearity)」或是「少人化」,請舉例說明。

A:每一個刻度上(不同需求、節拍時間)在單元工程內有不同的作業人數,每一位工作量都接近節拍時間。若需求增加,節拍時間增加,可將作業改由其他作業員分擔,達到少人化。

Q:維持同一刻度(同一節拍時間與人員配置水準)的時間,建議時間長度為何?

A:兩個星期到一個月

Q:為何在需求低時維持生產力才是生產力的考驗?

A:因為在需求降低時,節拍時間會隨著變長,因此系統若可以配合需求減少來減少人力,將生產力與需求高時保持一致,才是一個有彈性的生產系統。

Q:對應顧客需求的變化,有哪三種策略?

A:

  • 以完成品超級市場來吸收每天顧客需求的變異。
  • 加班。
  • 調整作業者的人數。

Q:作業改善和設備改善何者優先呢?

A:先進行作業改善,改善後,此時已有成熟的作業改善做為後盾,因此所規畫出來的設備改善將更適用

Q:當改善至可以減少了一位作業者,為何建議抽離表現最佳的作業者?

A:最佳的作業員已熟悉所有作業,因此將他抽離現場作業,訓練成班長來進行改善作業,可讓組織體認到改善的目的是讓製程變得更好,而不是要減少人員

後語

係因教授一句話,2年內這文章就塵封在部落格文章中,初版是2017年的三月的某個星期三,看過我很多部落格的文章應該都知道,發布日期為周三的緣故,因為週二我就會開始把讀完的內容開始打成文字檔,然後週三影印出來便於預習之用,然後再把當初的文章逐一的整理放到部落格(也就是現在看到的熊的手札)當中。
由於還是個學生當初整理的時候,其實手邊的素材多半是老師發下的預習重點,也就自然可能會觸碰到老師自居"版權所有者"的底線(還是不免要說一下,如果對於"版權"有疑慮,請去看我先前寫的文章課堂筆記分享竟然屬於侵權行為? 從著作權法來解析分享課堂筆記行為)。
總之,為了求事情告一個段落,讓所有文章回歸到我原本撰寫的初衷-“幫助想要學習的人”,所以花了不少自己閒暇時間,圖片一併重新繪製、透過不同的編輯器讓文章呈現更具閱讀性。
希望可以幫助努力學習以及閱讀到文章末的每位讀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