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方法-課程筆記-第一週



第一週課程:
本課程一開始透過一個簡單的案例-多晶矽沉積(Ploysilicon Deposition Process)的製程為例(講義Page.227有詳細說明)。首先針對該製程進行問題描述,瞭解該製程的設計上的目標,此目標通常為產品的規格或是我們對製程的能力的要求,之後找出對應的可能的控制因子(Control Factor),透過實驗來找出顯著的控制因子。在學習S/N進行品質描述之前,先用一般常見的品質指標-製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
以本例子而言,可參考下方三張圖片。第一張圖片說明產出的IC晶片的組成,第二圖片說明在此製程化學氣象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可控制的因子(若要詳細了解可參考此網站http://pv.energytrend.com.tw/knowledge/20120409-4225.html),第三張圖片則是實際沉積過後的表面並在旁說明須要滿足哪些規格。





圖一 複晶矽沉積層示意圖



圖二 複晶矽沉積製程示意圖
 


經觀察,從本案例目前製程的產出可得到幾個結果:
  • 晶圓之間存在變化。(Variation within wafers and among wafers)
  • 不均勻的厚度會不利於後續的蝕刻製程。(Nonuniform thickness detrimental to subsequent etching process.)
製程的現狀:規格訂定於3600埃正負8%(3600+-288),標準差為2.8%(101),也就是製程能力為0.95或稱不良率為0.43%
為了要改善這些品質上的問題,接著我們要找出對應的品質特性(Quality Characteristics)並訂出理想的方程式。在多晶矽沉積的製程中有以下表列的幾個品質特性:


品質特性符號理想機能、方程式
表面不良(Surface defect)yd望小Smaller the better(SB) yd=0
厚度(Thickness)yt望目Nominal the best(NB) yt=3600
沉積速率(Deposition rate)yr望大Larger the better(LB) 1/yr=0

表一   控制因子以及其水準(Table 2 Control Factor and its level)

而上述這三種品質特性的理想值都屬於一個常數,我們稱之靜態特性;而未來如果遇到理想值是依與信號因子有關的方程式,我們稱之動態特性。
(Static Characteristic: The idea value is a constant
Dynamic Characteristic: The idea value is a function of signal factor)
此處提及的動態品質特性、信號因子,會於未來介紹到。
決定完成品質特性,則需要找出可能的控制因子即其變動水準(Control Factors and Levels)。此處通常與對於此問題了解程度、經驗有相當大的關係,不於此深究其原因,可以簡單想成該製程設計之初,工程師就提供這因子做為控制,詳細可參考下表二


因子(Factor)描述(Description)單位(Unit)Level 1Level 2Level 3
A溫度Temperature 。CT-25TT+25
B壓力PressuremtorrP-200PP+200
C氮氣流Nitrogen floecc/minN0N0-100N0-100
D矽氣流Silane flowcc/min S0-100S0-50S0
E設置時間Settling timemintt+8t+16
F清理方式Cleaning methodxNoneInsideOutside

表二   控制因子以及其水準(Table 2 Control Factor and its level)

此處還提到了干擾因子(Noise Factor),也就是工程師無法控制的因子,在本案例當中是晶圓於實因管中擺設的位置會影響到表面不良(中半段表面品質異常較低,前後兩端較多),故在實驗時,我們則會在管中三個位置,分別是選擇前、中、後各一個位置進行實驗值的量測。

在本章節最後講義提到一些專有名詞,筆者將其整理如下:。亦可參考先前發過的文章,田口方法名詞整理。
穩健製程(Robust process):
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s):選擇控制因子的水準,使品質特性的平均值進可能的靠近目標,並使製程相對於干擾是穩健的。

從表我們可以看到,有六個三水準的因子,因此能符合此實驗需求的值交表為L18(最多可以放12水準,73水準),而在每一個直行我們都可以配置控制因此,進行有系統性且有效率的變化來完成實驗組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