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系統管理第一章預習重點



製造系統管理第一章預習重點

製造管理第一章的幾個主題與重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動力改善
第二次工業革命:運輸(Transportation)與通訊(Communication)
製造管理歷史上重要的人物與貢獻:
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亨利 福特(Henry Ford)
泰勒(Fredrick W.Taylor)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與其優劣
杜邦、史隆(Du Pont and Sloan)
霍桑(Hawthorne)

以上列出的重點會整理於於下方:根據講義內容條列式提點出其貢獻,再將其詳細內容以增補方式提供上去。


第一次工業革命:動力改善


前:小規模生產,受限於市場與勞動力,並非勞力密集。(Production was small-scale,for limited markets and labor-,rather than capital-intensive.)
工作以家庭式系統(domestic system)同業公會(craft guilds)所執行,家庭式代工負責,物料透過商人發放,於各個家庭執行不同的製程。同業工會則有特定技術的人員組成,負責需要較多工藝技術的製程。


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中的紡織業(Textile industry)。創新部分有主要的技術發展,如:
飛梭(Flying shuttle by John Kay in 1733)
Spinning jenny(invented by James Hargreaves in 1765)
Water frame(developed by Richard Arkwright in 1769)

後:
藉由促進勞力成本的取代,創新來創造經濟規模(Economies of scale)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來集中地點。

最重要的發明:引擎(Steam engine)James Watt1765年開發(1776第一次安裝,1781則改良將水流的位能換為動能,形成轉動的動力)。其貢獻為提供動力來源,如:工廠、船隻、火車或礦物開採。


於美國的工業改革


背景:
晚於英國(1790年代美國才有第一座現代化的紡織工廠)
較少有技術的員工,缺乏工藝技術傳統。
有較多的水力資源(作為動力)
發展:
Interchangeable parts
無技術的員工因此需要有可互換零件,可以減少依賴技術程度,因為特定種類員工才擁有的技術的需求會減少(reduce the need for specialized skills on the type of workers)
Embedding specialization in machinery
於機器裝置上內嵌特定規格:將機器能力提升,藉以取代對於人力技術的訓練。
侷限:
為何大規模的生產工廠沒有立即增加? 原物料的運送,特別是與動力來源相關的煤炭運輸並無良好的運送方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運輸與通訊


運輸與通訊的進步催化了第二次革命的到來,運輸方面:鐵路(railroad)、蒸氣船(Steamship);通訊方面:電報(Telegraph)
運輸支持了大量生產與廣大的市場。
美國的鐵路的角色:促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3個理由:
1 第一個美國的大型企業:需要有大規模的管理階層與先進的管理技術。
2 建造的鐵路本身創造一個大的市場:因為建造需要物料,也就促成大的原物料需求市場。
3 連接城市,提供可靠且可以排除(大多)的天氣因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