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ability Basics(2)



變異性基礎

Variability Basics(2)

 

前言


承接上一篇文章(可點此回顧),我們可以以平均值與變異數,來描述系統,再根據這些資料做出決策判斷,回到製造系統內,我們會討論加工時間變異(Process time variability)、流動變異(Flow variability),以下會詳述加工時間變異。

 

加工時間變異

Process Time Variability


對於工廠物理來說,我們真正的關注的是工件在工作站的實際加工時間”(Effective process time),此處的實際表示的是整體看到工件在站鐘的時間。我們會用來自統計的標準差、變異數來描述變異,變異數可以記作。在此處,相對的變異是比絕對的變異來的重要,也就是平均值與標準差要經過比較才會知道相對的變異是大還是小,如課本所述:如果標準差是10微米,那對於平均值為2米來說是小的變異,但對平均值是20微米,那就是相對大的。
針對相對的變異計算,我們會用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其公式為

變異係數

(在此t代表我們主要的隨機變數(加工時間))

與 平方變異係數(Squar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CV)其公式為:

平方變異係數


這兩個指標來分析生產系統的變異程度,而其相對參考的指標值如下表與圖所示:

變異程度的分類(圖)



變異程度的分類(表)


若把這三種的變異程度對應到第七章的衡量標準,MV相當於PWCLV落於最佳狀況與PWC間、HV則在PWC和最差狀況間。

而在課本內,為了更深入對於變異數的影響,課本給了兩個情境比較,以下是此二案例的圖示與結論:

 

低變異與中等變異比較(Low and Moderate Variability)



若從平均數來看,兩者的平均數皆為20,而低變異的標準差僅有6.3、中等變異的標準差就接近15,因此從圖上,低變異的加工時間會出現的範圍為0~40,但中等變異會可能超過80,然而比較常出現的加工時間接近10。若第一時間僅用平均值來判斷,會認為中等變異者的效率較佳,但納入變異作為考量,我們會傾向選擇變異較低的(在平均值不會相差太遠的狀況下)
實際加工時間有較高的變異,則帶來的後果是較大的平均佇列數量(於佇列內排隊等待的較多),也就是在製品個數較多,根據Little’s Law,我們可以推斷較高變異會有較長的週期時間。

低變異與高變異(Highly Variable Process Time):


根據課本給定的圖片,第一眼的直覺會認為高變異的曲線平均值低於低變異曲線的曲線,因此會認定高變異的表現較佳,然而考量變異並細究右圖,發現高變異會有低機率發生非常長的實際加工時間。





平均加工時間較短但變異高的機台故障修復時間(MTTR)248分鐘與故障發生的間隔時間(MTTF)744分鐘,若將此二工作站依照下列方式擺放,從產出速率來看,第二台機器每47分鐘來可以比第一台機器多做一件工件,代表經過47分鐘能夠將佇列中的在製品消耗掉。因為故障的暫停所停滯的12工件仍需消耗約莫536分鐘才能消耗掉,而且這是在這段期間沒發生任何故障的狀況下才能消耗掉。

Example(LV->HV)
(1/15-1/20結果倒數可得約47)以本案例就可以看出加工時間的變異程度差異的影響。

 

結論

本段我們對於變異程度的現象進行統計上的描述,並透過幾個案例,回顧第一節提到的直覺判斷與納入變異考量的判斷的差異,從最後兩個案例都可以知道變異對於實際加工時間的影響,尤其是當其組成生產線此情況會更為複雜。
就課程重點來說,本段重要的是如何以統計描述變異(CVSCV),以及如何對於變異程度做分類(LVMVHV)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