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Factory Dynamics



簡介

Introduction

在第七章以前,我們曾談論製造管理是不是一門需要科學化的管理。在本章節就開始發展科學,可以用來檢視生產線上的基本行為。在此,我們的用意不是在於提出如何最佳化或改善製造系統,而只是要描述為何他們有這樣的行為。之後會再找出一些因素,來看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績效。

定義

Definition

用於敘述生產線上的物件:

  •  工作站(Workstations)一或多個機器或手工站的集合,本質上是從事相同的功能。本詞彙與Stationworkcenterprocess center意思相同。

-機能別佈置(Process-oriented layouts)工作站會根據他們所執行的作業佈置。
-產品別的佈置(Product-oriented layouts)佈置成特定產線來生產特定的產品。
-優缺點比較:機能別佈置,較容易佈置、易於安排相同工作,但不利於不同移動路徑,可能會需要較多的搬運。

  • 零件(Part)會流入工作站的一件原料、元件、組件或裝配品。

-原料(Raw material)為從外面工廠購買的零件
-元件(Component)獨立物件可以用組裝成更複雜的產品。
-組件、部件(Subassmeblies)組裝單位可以進一步組裝成更複雜的產品。
-裝備件(最終組裝品)(Assemblies or final assemblies)完全地組裝產品或稱為最終成品。
P.S 手邊沒有中文翻譯本,故翻譯對照僅供參考。

  •  最終成品(End items)可以直接售出給顧客的品項,不一定是最終組裝品。舉例來說,眼鏡工廠所射出成型的鏡片不屬於最終組裝品(眼鏡),但仍可單獨將鏡片販售給需要的顧客,此時鏡片就為最終成品。
  • 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 BOM)描述最終成品與組成的零件間的關係會被建構在物料清單,詳細的物料清單描述可以回顧第三章MRP中做出的描述(可點即此連結查看)
  • 耗材(Consumables)會在工作站中被使用,但並不會成為產品的一部份,例如:潤滑劑、氣體或一些化學物料。如何判別為零件或耗材,只要看是否有被列在物料清單(BOM)中,耗材是不會被列入的。
  • 路徑或途程(Routing)描述零件會經過的工作站順序。起點為原物料、零件或組件的存貨點,終點則為中間存貨區(Intermediate stock point)或最終成品存貨(Finished-goods inventory)
  • 顧客訂單或簡稱訂單(Customer order,order)源自顧客對於特定品項、指定數量和交期(delivered on a particular date)。可以是紙本或是電子的形式。
  •  Job材料於路徑上的運輸,伴隨著特定的邏輯訊息(ex.BOM)

用於敘述生產線績效衡量:
  •  生產率、產出(Throughput,throughput rate)平均生產過程(機器、工作站、生產線、工廠)的產出,被定義成系統的生產率。以企業的觀點,要定義為每單位時間生產且賣出的;但對於生產線上的主管來說,一般會以做出而非賣出的。故在此我們定義對於工廠、工作站、生產線,產出為每單位時間內生產的良品數量。
  • 產能(Capacity)生產過程能達到的最大產出極限,稱之產能。
  • 原料庫存(RMI, Raw material inventory)在路徑最前端存有的原料庫存。
  • 庫存周轉率(Inventory turns, turnover ratio)用於評估存貨使用的效率。定為產出除以平均庫存。例如:分子產出為銷售額,分母則為平均存貨成本,時間長度則通常以年作單位,課本則寫作TH/FGIFGI可參考下面敘述。
  • 完成品庫存(FGI,Finished goods inventory)放於運輸至顧客前的存貨。
  • 在製品(WIP, Work in process):在生產路徑中,存貨的數量,稱作在製品。由於是在生產路徑中,所以不包含最末端的存貨點。
  • 週期時間(CT, Cycle time)又可以被稱作平均週期時間(Average cycle time),流動時間(Flow time),產出時間(Throughput time)定義為工作於路徑最前端開始到抵達路徑最尾端的存貨點的時間,又可稱作以WIP存在所花費的時間。
  • 前置時間(LT, Lead time)在一個路徑或生產線中,分配給生產一個工件的時間,為一個管理常數。前述的週期時間則為隨機的。因此在接單生產的系統中,會以這兩者延伸出另一個指標,稱作服務水準。
  • 服務水準(Service level)週期時間小於等於生產前置時間的機率。
  • 完成率(Fill rate)對於存貨生產的環境來說,完成率是比較好的績效評量指標。(課本並沒有詳述)
  • 工作站利用率(Utilization of workstation)不是因為缺件所導致的閒置時間所佔的比例,也就是實際占用的時間的比例。公式為Arrival rate/effective production rate。有效生產比例代表是機台可用於處理工件的平均速率的最大值。
結語:於課程投影片上,上述篇幅僅用4面投影片講述,但是每個名詞及定義卻至關重要,在學術領域中還是必須精準了解,並準確運用。
回到現場,每一間公司、主管在意的指標並不一樣,而且部分名詞會跟書本上定義有所出入,但基本上代表的物理意義相去不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