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1)

這一系列的文章目標是把未來指導教授-楊大和老師線上課程-製造系統管理的部分,打成逐字稿。搭配一些自己的學習經驗與補充,作為與大家學習交流的部分。由於線上課程並沒有公開可以分享的權利,恕我無法轉貼影片連結。那此線上課程是MOOCs型式,所以以下分段就是參照課程影片的段落。

Chapter1:課程簡介

01A製造管理概論(1)



我們要學習的內容(What do we plan to learn)
製造系統管理 是一個很廣的議題,我們進一步在此課程裡面,以製造管理為主。應用對象為製造,但對象包含廣義的製造,也是就包含服務等整個的原理。我們會從製造的綜論,一起來定義課程所定義的製造管理所涵蓋的內容。
先要對製造系統的行為,對這個行為做一個有系統的論述。它的功能是經理人或工程師就可以了解製造系統的自然趨勢,知道當要改善一個製造系統的話他的機會在哪裡。要設計有效能的新系統:怎麼樣才算有效能,從現在要改善成什麼樣子。在整個製造系統的實體很大,在不同的區域可能或遭遇局部最佳化與全體最佳會的取捨問題(trade off)

製造管理涵蓋的範圍
製造管理涵蓋的範圍,基本上是無法從一個模式完整描述,從較高層級來說,如:產品設計、製程發展、生產工廠設計-讓製造能依照製程設計來安排,工廠的設計過程中,要決定配置多少機器、人力就是capacity management,要如何配置產品讓產能適當符合。產品什麼時候開始製造,什麼時候生產完成,會牽涉到排程的問題。製造出來的產品要符合顧客訂定的規格,這個是品質管理的部分。工作會需要人力,會有人力的組織,牽涉到規劃和執行(planning and doing) 在這之中要如何協調。生產製造的過程中,設備要維持好的狀態,這就是設備的維護。配合市場來調整產能,包含設備與人力,這就是所謂策略規劃。在生產的過程 中可能需要供應商來供應部分的零件,或是次組裝等,這就是供應鏈管理的部分。工廠與工廠間的合作,就會牽涉到廠間的協調問題。
這樣來看製造管理是很大的,這是屬於比較宏觀的部分。
直接生產的部分,相對前者是比較低階的細節。可能有裁切、成型、研磨和組裝等。把原料隨著製造過程變成成品,這屬於一個直接的生產。
兩者之間,我們取得一個作業管理的觀點,平衡上述高階與低階之間,如何能夠一致的考慮。簡單來說,如果只有高階規劃,低階的確無法配合實踐的時候,那好的想法也做不出來;反之,如果沒有高階的規劃,則低階的則可能無所適從。我們想要探討製造管理,要從低階著手,但要引導低階的方向與高階一致,所以從產品的 設計直到產品送達顧客手上整個流動過程(都是會包含的)
本課程會聚焦在作業。
而作業的定義是使用資源來生產(顧客要的)產品或服務。資源包括資金、材料、科技與人力、相關專業知識等。把這個資源是當的運用與規劃,來產出今天接單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就是我們定義的製造管理。
本課程的範疇會更聚焦在當原料從工廠流過的過程,如何讓他產生出我們期望的績效(績效包含:產出、顧客服務水準、品質、成本、設備物料勞工成本,效率等)。這些事在物料在工廠流動的過層中,層層管理、作業之間互動轉換出來的。

Process
Line
System
此圖像是一個工廠,就是課程定義系統的對象,方塊代表一個工程,方向代表物料的流動,裡面包含物料與設備,
==============以上為課程逐字稿==============

心得

課程一開始就是要讓釐清本課程主要學習的內容,找出要學習的目標。首先,老師解釋製造管理的用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工程師、經理人有共通的語言來描述問題、了解問題,進而用之後會學習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由於老師有教授精實管理,從文中也能看出不斷強調對顧客的產品與服務的重要性。
那涵蓋的範圍老師先區分為兩個範圍,高階層的部分其實蠻多都可以作為獨立的一個科目,低階的部分則是後續老師會比較強調的就是生產上的管理。
涵蓋的範圍這部分簡單整理條列如下:

1.Product design
2.Process development
3.Plant design
4.Capacity management
5.Product distribution
6.Quality control
7.Workforce organization
8.Equipment maintenance
9.Strategic planning
10.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1.Interplant coordination

在更聚焦的範圍,作業(Operation)定義也很重要,而其所包含的評斷指標更是未來論文經常會用來檢視工廠的績效的會用到的。
幾個績效指標,從其他課程觸類旁通後整理如下:
1.產出(Throughput):
一般都會希望工廠在一樣的資源使用量下,產出越多越好。而在TOC(限制理論)更會精準定義到有效產出(有時候產出不良品,對於整體產出是沒有任何貢獻的,但帳面上會覺得工作站的績效很好);在精實管理則會看產出是會變成庫存(視為浪費),還是能販售給客人、完成客人訂單需求的產出。
2.服務水準(Service Level):
一般會以訂單達交率、準時率等作為計算準則。現在的顧客需求逐漸轉為少量多樣的型態,而非過去的大量生產相同規格的大批量製造,因此在製造現場會有不確定性導致無法依照排程產出,無法準時達交。因此現在製造管理範疇(或精實相關)都會以此作為檢視工廠的指標。
透過這些指標,工程師與經理人會有共同的語言,來評斷工廠的優劣,進而找出問題來改善。

留言